但3D IC需要對現有測試方法進行一些修改。3D IC測試有兩個目標:提高預封裝測試品質、在堆疊晶片之間建立新的測試。3D IC測試策略基本要求與傳統IC相同-可攜性、靈活性和完整性。
符合上述目標的測試策略基於隨插即用架構,該架構支援晶片級測試、堆疊級測試和部分堆疊級測試使用相同的測試介面,並直接將晶片級測試重定向到3D堆疊中的晶片。
Mentor Graphics開發的隨插即用方法使用相容IEEE 1149.1(JTAG)的TAP作為每個晶片的介面,並使用IEEE P1687 (IJTAG)網路來定義和控制測試接入。在所有晶片上使用相同的TAP結構,這樣對單個晶片甚至封裝晶片進行晶圓測試時,測試介面就會經過相同的TAP,無需做任何修改。
在3D封裝中堆疊多個晶片時,只有底部晶片的TAP作為外部環境(特別是 ATE)的測試介面可見。測試時,任何晶片都可用作底部晶片。從3D封裝外部來看,例如,對於板級測試,3D封裝似乎只包含一個來自底部晶片的TAP。
每個晶片還使用IJTAG對TAP、測試接入網路和包含在晶片內的測試器件進行建模。IJTAG提供一種強大的方法來使測試策略適應並採用未來的測試功能。它基於IEEE 1149.1和IEEE 1500標準,並將這兩者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大大超越單個標準的可能性。
3D IC的測試方法還開啟了更廣泛採用層次化測試的可能性。傳統上,只有在完成器件設計之後,才會進行DFT插入和圖案生成工作。分層DFT讓大多數DFT插入和ATPG工作轉入單個模組或晶片。BIST和ATPG向量會針對單個晶片創建,然後重定向到較大的3D封裝。3D封裝級設計只需極少的工作量。
此外,任何晶片的DFT邏輯和向量都可重定向到任何使用該晶片的封裝。如果在多個封裝中使用該晶片,則只需進行一次DFT插入和ATPG,這將會重定向到所有使用該晶片的平台。
目前,完全可以在所有晶片上使用通用TAP結構並將晶片圖案重定向到3D封裝。不過,對3D堆疊還有一個重要的新測試要求——測試堆疊晶片之間互連的能力。
明導國際提倡的策略是基於位於所有邏輯晶片IO(包括 TSV)的邊界掃描雙向單元。邊界掃描邏輯提供一個標準的機制,支援晶片到晶片互連測試,以及晶圓級和晶片級非接觸式包裝和漏電測試。
要在邏輯晶片與寬I/O外部記憶體晶片之間進行測試,必須在記憶體IO使用寬 I/O JEDEC邊界掃描寄存器。將添加的專用JEDEC控制器放置在邏輯晶片上並通過TAP進行控制,可以將該控制器連接到記憶體。就能夠在邏輯晶片和外部記憶體之間執行基於邊界掃描的互連測試。對於全速互連測試,可將IJTAG圖案應用到邏輯晶片中的分層包裝鏈,從而實現類似於目前用於內核之間分層測試的全速測試。
整個行業的3D測試標準、測試要求和使用的外部記憶體類型仍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正是強調隨插即用架構和靈活性的原因之一。通過利用IJTAG和現有IJTAG工具構建測試架構,可以修改和調整測試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要求。
Mentor Graphics公司Silicon Test Solutions產品技術市場總監Ron Press認為,開發3D IC測試方法將會促使整體更有效和高效的 DFT 時代來臨。(本文由Mentor Graphics公司Silicon Test Solutions產品技術市場總監Ron Press提供,吳冠儀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