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雲端資料中心部部經理張丁元表示,台灣大的願景是,新機房一路歷經設計、建造到啟用,屆時仍能領先IDC業界5到10年水準,而非落後。在制定RFI(Request for Information)前,便積極向業界取經,而當時艾默生網絡能源(Emerson Network Power )提出的Uptime Institute Tier概念,顛覆過往機房設計與營造思維,讓台灣大認定這就是未來機房應走的方向。
因此爾後台灣大釋出的RFI,清楚將Uptime Institute Tier Ⅲ認證、PUE 1.5及ISO50001認證,並列為招標規則的三大關鍵要素,無論哪組競標團體勝出,皆須協助台灣大實踐三大目標。至於為何取Tier Ⅲ而捨Tier Ⅳ?張丁元解釋,兩者訴求的一年Downtime各為1.6小時、24分鐘,落差並不大,但成本差距卻達一倍,權衡建置成本與回收效益,決定採納Tier Ⅲ;此認證等級強調「可同時維修性(Concurrently Maintainable)」,不必擔心任何設備因屆10到15年汰換年限,而需要停機維護,可確保服務絕不中斷,如此才足以取信於客戶,願意將猶如生命般重要的系統,託付給台灣大。
在嚴格評選下,最終確定由Emerson、日昇電機技師事務所及廣知工程科技共同組成的專業團隊,承攬台灣大綠能雲端機房的設計與施工監造;台灣Emerson應用工程經理陳仲倉指出,前期由Emerson導入Uptime Institute Tier概念,據此規劃與建議設計藍圖,再由日昇與廣知分頭執行電機、空調結構之細部設計,先協助台灣大取得第一階段Tier Ⅲ設計認證,後續由Emerson協助推動工廠驗收測試(FAT)、現場驗收測試(SAT)、系統效能驗收測試(SPT)、系統整合驗收測試(IST)等程序,幫助台灣大通過第二階段Tier Ⅲ Facility (建置)認證。
此案採用的冰水主機、泵浦、不斷電系統(UPS)、變壓器等所有設備,全都具備高效率,且都經由能源管理模擬軟體驗證無誤;更重要的,Emerson團隊引進了傳統營造業鮮少採用的建築資訊模型(BIM),只要將參數輸入3D模型,即可迅速獲知不同管線或管路之間的配置,究竟有無衝突現象,以利於及早解決因應。
陳仲倉進一步表示,機房最大的風險,其實是「人」,不管是操件失當或未善盡維護,都可能導致系統中斷,綜觀近年來幾起機房失火事故,根源都在於人,因此要打造穩固可靠的新世代機房,先決條件即是讓人員、系統兩者之間徹底隔離,意即任何人為操作,絕不會對系統或機房構成影響,也唯有憑藉Uptime Institute Tier Ⅲ的可維護性,才能有效實現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