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須再為堆積如山的驗證報告一籌莫展了,要知道,硬體模擬已成為主流,這讓我們得以告別滿是灰塵的車間,將工作轉移到電腦桌面上。這一轉變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更像是一段持續了10年的漫長旅程。
但星星之火,勢必燎原;為了宣傳硬體模擬在解決日益增加的上市時間難題方面具備的優勢,企業所傾注的不只是一個市場行銷部門的精力。
顯而易見的是:對於驗證程式、驅動程式、作業系統、應用程式和診斷功能所面對的越來越複雜的硬體設計以及嵌入式軟體的強大態勢,推行硬體模擬乃是一劑靈丹妙藥。不過,這並非唯一的動力泉源,新的使用模式也加速了推動過程。
無論硬體如何實做,設計容量都得以大大增強,甚至能夠滿足迄今為止最龐雜的設計需求,就連曾經備受推崇的硬體描述語言 (HDL) 模擬器都難以望其項背。設計容量的增強,加上多用戶資源,提高了這種昂貴的驗證技術的投資回報率。
此外,還增加了一些用於自動化編譯的新功能,以及類似於模擬器的調試功能,例如波形生成、斷言(assertion)和覆蓋範圍(coverage)檢查。其他功能還包含執行功率分析,以及切換活動跟蹤以支持功率估算。此外,執行速度和硬體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在過去20年,硬體模擬在驗證領域都是被邊緣化的。硬體模擬器一度被認為既昂貴又難用,只有在擁有足夠預算的半導體公司遇到最艱難的設計任務時才會使用。
而如今,硬體模擬已經成為任何驗證策略中的主角,因為它能夠在最具挑戰性的設計中找出最難發現的缺陷-尤其是當缺陷的影響跨越嵌入式軟體和底層硬體之間的邊界時。模擬時間從未像現在這樣短-有時甚至能夠在一天內完成設置,而且設計反覆運算次數大大減少,每天都能夠進行多次反覆運算。
隨著各大公司紛紛投資於硬體模擬,其使用越來越廣泛。模擬是在下線之前同時對設計的硬體和軟體進行充分驗證的唯一方法。模擬工具是由從事複雜設計工作的專業專案團隊所使用的一種工具演變而來的,現已成為一種主流、必備的工具,具備靈活、可擴展、多用途等特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