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物網相聯、微感測無所不在

台北訊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始於1999年提出,它的定義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訊號感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慧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通過智慧感知、訊號識別與後台運算的融合應用,被稱為繼電腦、互聯網之後世界資訊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拓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物聯網概念已持續談了很久,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近幾年隨著全球各大廠的積極投入,全球的物聯網應用已經愈來愈多,加上4G LTE高速上網時代即將來臨,Big Data分析也日益受到重視,終端裝置網網互連(M2M)機會增加之下,資料蒐集、統整與分析成為主要目標。


據業界人士的看法,摩爾定律大約只能再持續5~6年的生命週期,而半導體產業的聚光燈,將從手持式裝置或穿戴式應用,逐漸轉至物聯網相關應用。物聯網之所以成為科技產業的新顯學,是因為未來會有更多的終端裝置與設備,透過微感測元件蒐集大量資料後,即時向雲端網路系統回報狀態,在快速分析後,產生智慧反應並回饋給系統進行下一步動作。


因此,台灣半導體產業若要搶搭這波浪潮,必須積極地設計各種微感測元件,而其中的關鍵挑戰在於微機電客製化技術的開發,包括晶圓製程、封裝測試與失效分析。


交通大學與國家實驗研究院迄今已投入相當多資源於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技術研發,其產品應用涵蓋範圍從手持式裝置、穿戴式應用等,衍生至物聯網應用,甚至是生醫感測與醫療照護應用。然而針對不同的產品應用所設計的微機電元件,有其專屬且合適的客製化技術平台,因此,產業資源的有效鏈結與整合,將是技術平台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


有鑑於此,交通大學「BioICT聯盟」與國家實驗研究院,於4月29日假交通大學光復校區電子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特別主辦「物網相聯、微感測無所不在」技術論壇,期望藉此論壇平台,分享該校的研究成果,並與產業進行經驗交流,以促成基礎人才培育、產學合作、技術快速導入商業化量產,以提升台灣在微機電技術的地位。


歡迎BioICT會員、舊雨新知及產界先進共同出席參與,詳細議程及報名網址請參閱:http://ift.tt/1hQJoF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